支撑十里香品质的酒匠们(报告文学) - 企业新闻 - 十里香酒|十里香股份公司
首页 资讯中心企业新闻
资讯中心

支撑十里香品质的酒匠们(报告文学)

作者:管理员
2015-03-19 14:13:00
浏览次数:5792次
字号:

2015年3月13日。

正值一个阳春三月的时节。天气乍暖还寒。然而河北三井公司工业园却泛起一股春潮,迎面扑来一股春的气息。

几天前,董事长和我说起《今日三井》报的事。他说,三井公司发展到现有的规模和水平,办企业的唯一目的是给员工创造快乐的人生,给每一个员工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成为员工幸福生活的依靠。还说,三井发展到现在,它是社会的,不是股东的。三井要对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负责。因此《今日三井》报要多替广大消费者发声,多照应到群众的关切。还说起了三井公司的品酒师和酿酒师们……

于是,我就决定赴三井工业园采访。

三井工业园极富于酒文化的文化特色。设置的专门导游员告诉我,该园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近10万平方米。该工业园由三部分组成。其曰工业园、发酵园和文化博览园。

确乎,这是一个庞大的园。远远地望去,一条涓涓流水被春风荡起涟漪的人凿小河儿,把这个庞大的园子一分为二。往东,通过一条被唤作“醉桥”的用铁链拉起的吊桥,就看到一座座用“黛瓦、粉墙和马头墙”构起的建筑古香古色,显现出徽派风格。花草树木中,矗立的仪狄、杜康和刘伶汉白玉雕像栩栩如生,让人想到中国最早的酿酒人、酒的鼻祖和史上著名的酒徒。另一侧,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和焦遂的汉白玉醉八仙群雕,醉态各异可掬。不禁把人带入唐代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的意境中。往南的较远处,挺立着一座铜质四羊方尊,含蓄着更为丰富的美丽传说。再往南,则是一座大型不规则的巨石横卧作碑,昭示“十里香追本溯源,史载物证,肇自明清”。

河西的大部分,虽是有众多的车间所在,然而每每一逢胜春,却是花也繁荣,树也繁荣,深幽浅境,如一幅层次分明的油画作品。

导游告诉我,每逢春夏,前来观光的人络绎不决,多时一年要达到数万人。

十里香的生产及生产指挥系统就设在这里。不仅,这里有众多的高级经济管理和精通财会的专业人才,还云集着为数甚多的酿酒专家。他们是国家级高级品酒师、国家级高级勾兑师、国家级高级酿酒师和高级工程师。我要采访的正是这些“师”中佼佼者。相互熟了,同事们唤他们“酒匠”。

品酒师,是如何品就了十里香独有的色味香、又是如何品就了十里香的优雅风韵?酿酒师,是如何酿就了十里香的绵软柔深、又是如何酿就了十里香的陈味悠长?

我知道,我要采访的,不同于寻常。

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有这样的记述:“新桥卫运河堤外有三井,泉干爽,酿酒曰‘十里香’,味美香醇,名噪京畿。民惧官索酒无止,相约勿以真酒应官。沧州知府董思任善饮,数索真酒不果。后辞官,旧友邀至新桥,始品真酒。狂饮三日。友酒穷,兴未止。曰:‘早得此甘醪,初何为官耶!’”。所云“新桥”即指古泊头。其言沧州知府董思任对泊头酒的痴迷是否如纪晓岚所说,不得而知。然而让人敬畏的是,作为十里香前身的泊酒文化竟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亦有记述。而我要探究的正是这个从古老中走来的十里香,正是这个与十里香有着血肉联系的酒匠们的 “品”中滋味,“酿”中的春华秋实。

进入采访前,我不得不学采访内行们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我必须也是首先要知道的,是国家权威部门对十里香品评的结论,是权威专家的评价,是普通喝酒内行人对十里香酒的感觉。于是,我就翻阅了有关部门的正式文书、证书,看了大量的视频资料。

十里香是河北省唯一在全国获奖的白酒。2001年,中国酿酒协会组织国内120位专家对众多的酒类进行审定。在中国白酒技术创新典范产品名单中,十里香序列第六名。由著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给出的结论是:柔香十里香具有多粮发酵、浓、酱、芝麻香型结合的工艺创新特点,具有色泽清亮微黄、窖香浓郁、陈味明显、绵柔、醇甜、爽净、回味悠长、协调、个性突出的特点,符合工艺技术创新和酒体设计创新要求,领先于其他白酒企业,同年,十里香通过了国家商业部审核,成为沧州 “中华老字号”产品。

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宋书玉是国内权威白酒专家。他说:“多年来,十里香始终坚持传承酿造技术,以科技创新做驱动,在制曲、酿造、蒸馏、贮存等方面,结合北方生态环境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技术特色。尤其是在酿造和蒸馏技术方面的创新,体现出领先的技术水平。”他说:“北方传统老五甑、大规模窖池群酿造技术和独特的变压蒸馏工艺是十里香的核心技术,因此形成产品特色。柔雅的香气,柔顺圆润和协调的口感,柔香余长,形成十里香的风格。

在沧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陶醉于陈年老酒的醇香,痴迷老酒的收藏和品鉴,同时在白酒品评上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并乐于以酒会友,广交天下朋友,他们是沧州的民间“品酒师”。2015年元月22日上午,这干人马大张旗鼓地对十里香进行了深度品鉴。结论与专家的如出一辙。

2015年3月25日,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在泸州市召开。十里香与茅台、五粮液一起获得年度最佳“新品”奖,全国获此殊荣的仅23家。

后来,我又采访了沧州众多的超市酒店。问之十里香销售如何,答曰卖得很好。再问消费者喝十里香的反应如何,“都说喝了不上头呢!不像有的酒那样”店家们如是说。

不知是在一个兴奋的晚上还是在一个平静的早晨,当我以为一切准备都就绪了的时候,我就匆忙起程,直奔三井工业园。

面对三井工业园的大门口,有一栋四层高的办公大楼。这里设置着总部直属的生产部和财务部。而总部及其所属的市场、销售和人力信息等各个系统的中枢机关则设在沧州市区。

就在这栋楼的二层里,紧挨楼梯口处,有一个用玻璃由下通上围起的空间。它是透明的,以至于屋内外相视得一清二楚。我要采访的第一个人——国家高级品酒师、三井公司生产部总监宁明理就在这个空间里办公。

生产部处在十里香运营的基础部位,是个十分重要的部门。

它管理着品控部、采购部、生产设备部和专供学术研究的白酒研究所。数百名职工每天就倒班日以继夜地工作在所属车间里。

    1999年,现任公司董事长祁建发提出 “酿一品酒、做一品人、永远追求一流品质”。

酿一品酒最为重要的因素抑或说最为关键的环节就在这个生产系统。而这个系统的一切运作指令又都是从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发出。

我踏入宁总的这个办公室时,他正在全神贯注地从电脑里看一份资料。他刚刚从外地参加一次学术讨论归来。似有的疲劳中精力却异常得充沛。

他身后是一个高大的书橱,放满了书籍。办公桌上堆满了学刊杂志。另有许多的文书报表在案头。

宁明理饱读群书。然而我看到,在他工作的日程上也排满了事务。透过一举手一投足,一感这个办公所在的氛围,分明,他掌握着丰富的酿酒理论,有着一般学者独有的风格。

“宁总!”我招呼了一声。

瞬间,他答应着,立起身,倒一杯茶,温文尔雅地递与我。

宁明理,早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生物系,长期从事酿酒方面的研究,有多篇论文在学刊上发表,是兼理论研究与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酿酒专家,他是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委员会委员,中国白酒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第五、六、七届白酒评委会委员,中国名优酒收藏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白酒葡萄酒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他是河北省白酒领域的拔尖人才,是2013年度河北省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人。作为管理者,他统领着三井集团的整个生产系统。长期担任三井白酒生产技术研发环节的领导职务,一次又一次地主持了技术攻关,一次又一次把十里香品质提升。

2001年,由他组织研发的柔香十里香获得中国酒业协会授予的中国白酒创新典范产品称号;同年,主持的“提高北方浓香型固态白酒质量的关键技术”项目获得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在他组织下,2013年,生产系统的专家们在国家级杂志《酿酒》和《酿酒科技》发表论文40余篇。这些成果涵盖了“机械化中高温包包曲的工艺”、“十里香北方中高温包包曲机械制曲工艺的研究”、“三井窖池微生物理化参数的变化”等众多内容。

早些时候,我曾耳闻三井公司宁明理。这次采访,获悉了他作为专家的极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作为管理者的善于驾驭局面的管理才能,果不虚传。然而也是,宁明理无真本事,焉能在祁建发帅下做将军?不禁,一种由衷的感叹油然而生。确乎,在祁建发帐前听令的众多,都是些有真才实学真本事的人。因为,祁建发要酿的不仅是一品酒,他还要求做一品人。

宁明理告诉我,目前三井公司生产系统拥有国家级高级品酒师   5人,高级勾兑师4人,高级酿酒师5人,高级工程师5人;中级职称的则达到27人。

再后来,我就问到了十里香的“一品”何以酿出。宁总告诉我的就只有不保密而可以公开的部分。

他说,三井公司酿酒池成群状,池群的规模在华北地区是最大的,水平也最高。

他告诉我,酿制十里香的原浆是净粮。而不是习惯上的“毛粮”。“净粮”之于“毛粮”须有脱壳、除石、去杂等一系列净化的过程,乃十分繁杂。

曲是酒之骨。十里香培养的是中高温包包曲,不是习惯中的中温平板曲。这适合华北地区的气温环境,极大程度地富集当地,有益于微生物滋生,使原浆香气更加浓郁,味道绵长。

十里香窖池不是普通的。他由专业人员用泥而成。全泥窖可以为老窖泥的活性提供更加有利的保障,是构成微生物滋生最好的环境。

“五粮液”所以称五粮液,因用小麦、玉米、大米、高粱和糯米五粮酿成。其实,十里香亦如此。它用五粮小跑窖工艺而酿,有效提取了发酵副产品黄浆水,在发酵过程中构成黄水起,不仅滋润窖泥,亦可融掉窖池中的有害物……

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里,宁明理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起十里香。

十里香真原浆,酒更香。我则想起在三井公司大门口的一幅对联:揽江河风韵酿一品十里香,携日月光华做五德三井人。

 “好好转转吧。这里专家很多呢!”宁总说。

我则告辞。

 

我采访的第二个人,是三井白酒研究所所长候延臣。

他主持的白酒研究所,坐落在发酵园紧挨醉八仙群雕的一侧处。研究所的品酒大厅内,有许多座椅如中学教室般一排排布列。不同的是,每个桌上都放置了两个高脚酒杯,有的,尚有清澈的白酒在其中。整个楼散发着浓浓的芳香。

  侯延臣是国家高级品酒师,也是国家高级勾兑师。他在宁总领导下,主持酒的研究,参与十里香品质层面的技术把关、公关。

  侯延臣的履历并不复杂。他毕业于河北大学生物系。2009年主持完成中高档酒水的零添加项目。2013年所勾调的“52度盛世典藏十里香”在河北省白酒协会组织的精品白酒品鉴会上,荣获高度白酒第一名。2013年,参与开发的原酒品评软件开始应用于原酒品评工作,收到显著效果。其后,主持进行北方多粮浓香型大曲酒蒸馏工艺研究,发表论文。参与的“提高北方浓香型固态白酒质量的关键技术”获2013年度“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连续多年被评为三井先进工作者,获得三井技能比赛第一名。2012年9月成为河北省第七届特邀白酒评委。

候的朴实和不善言辞令我惊诧不已。他着装、形象和言辞与车间里的职工毫无二致。然而,他的技能、业绩和理论造诣亦如他的朴实,同样让我惊诧。

《沧州晚报》曾对他有过详尽的报道。说他是在白酒世界里潜心钻研的人,曰“酒中仙”。说他初尝白酒犹如踩上云端,因为兴趣所以进取,以至于厚积薄发,一举中的。

何为品酒师?他是应用感官品评技术,评价酒体质量,指导酿酒工艺、贮存和勾调,进行酒体设计和创新……

候延臣告诉我,品酒的过程分看其色、闻其香和尝其味三个步骤,把几十种酒分别倒入几十个酒杯。候延臣先轻轻地摇一下杯,继而吸气闻味,再啜一口品之,便能说出每杯酒的香型、酒名称、年份,判断出每一杯酒的生产工艺、原料发酵容器以至于后处理及酒体设计的过程。

“能品出酒的度数吗?”我问。

“当然,误差应不超过一度。”侯延臣憨厚一笑,分明是说这是起码的标准。

我问起他,如何练就这番高超的技能,他则说不了许多。只答一个字,练。

然而,我在另一份资料上看到,他每天要从50坛品酒中取样品酒,有过口不忘的本领。所谓不忘,即品过之后,就把该酒品质中的上述各个因素成竹在胸。

侯延臣常品市场上的各个酒类。这是他的习惯。

因而他的舌尖常常麻木不仁,甚而脱皮,如针扎般得疼痛。

在参与宁总主持的柔香十里香的技术攻关中。有资料写到:

“用数据表格计算出总酸、总脂、已酸乙脂含量是否符合标准,挑选符合标准的基酒进行小调试。因为每一坛酒的特点和口感都不同,如何组合出满意的酒水小样,成为侯延臣思考的重点,在近一年时间里,他品尝了几百坛酒,从几百坛酒选择出符合条件的五、六十坛白酒,再进行取样品鉴与组合。几百次的试验,终于勾兑了理想的酒”

该酒就是荣获中国酒业授予中国白酒创新典范称号的柔香十里香。

“还有什么吗?”

似乎,侯所长的工作特别忙,他的精力依旧在酒中。

直到采访结束时,侯延臣一直沉默寡言。然而我对他印象特别好。我知道,他是科技工作者,不是推销员。他作为科研人员的甘于寂寞和如醉如痴地在品酒中沉浸。是多么得可贵!

说起李泊生,三井公司老员工的印象极深。

他今年五十三岁。在三井工作了三十六年。分别在固体车间、大曲车间和勾兑车间当过工人,作过技术科长。如今工作在白酒研究所。是 国家高级品酒师、国家高级勾兑师。后起之秀的侯延臣、张勇都是他的学生。

  严格地说,只有在李泊生身上才有着更为准确的更多 “匠” 的精神。他文化水平不高,其高超的品酒技能和卓有成效的品酒业绩,都是他数十年在酒海里翻腾的结果。他的学问来自于实践,技能来自于刻苦的自学。不妨说,是酒唤起了他的灵感,升华了他的灵性,自学使他成了酒的精灵。

  似乎,李泊生的工作更多地处于基层技术的层面。因而更细小、更繁杂、更琐碎、更麻烦。

  我见到他时,他俨然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工人。刻满了的深深的皱纹里,埋藏了他丰富的酒的履历,印着他的朴实与憨厚,显现出他在岁月中的默默无闻与沉静。

  “您是李总吗?”我问。

对我的突如其来,李泊生措手不及。“叫我李师傅吧,大家都这么叫。“然而,李师傅有着极敏锐的反映。

后来,他就说起了十里香,说起品酒师与勾兑师工作的交叉与不同。甚至,这个不事张扬的人,也说起了品酒、勾兑的奥妙。

品酒,差不多贯穿酿酒的整个过程。品酒师的责任不是对酒品质的呵护而是支撑。

他告诉我,对固体原酒的品质,需要品评;勾兑半成品时,需要品评;原酒在储存期间的微妙变化,需要品评;在白酒组合的过程中,需要品评。

酒可视,而香无形。然而,这无形的香在李师傅的舌尖上,都是具体的、个性的、丰满而丰富的。

李师傅的技能堪称一个绝伦。不由地,我心里发出一种啧啧的称赞声。

后来我问起他的业绩。李师傅表现出一种无足轻重的神情,说起来轻描淡写。

只是,我在一份题为“三井勾兑大师“的报道中,看到了如下记述:

作为公司的第一代技术员,李泊生从不敢懈怠。他在参加诸多培训外,更是从多方搜集资料,勤学苦练……分辨各个微生物元素在酒中的作用,刻意培养一些特型,用作以后的调味酒……后来,他调试了各种酒……

还记述说:2006年三井公司搬迁。他制定了一套详尽的方案……

“搬迁还很复杂吗?”我询问了有关的内行领导。他回答说:”当然了,这不仅是个复杂的实践问题,还涉及到很多的酒的理论。李泊生立了大功呢!”

采访结束后,李师傅又给我打了电话。他告诉我,他们是三代人在三井。父亲曾是公司的技术人员,他继承了父亲的意志,作了品酒师、勾兑师;公子则在三井搞销售,是十里香的区域经理。听得出,他对十里香的感情浓浓烈烈,透着一种特有的眷恋。

李师傅看上去显老。然而,我在写这个作品时,依然觉得他年轻。

傍晚时分,我匆忙地和崔海灏联系。

他是国家高级酿酒师、生产部副总监。是宁总最为得力的干将与助手。他作为酿酒师的技能出类拔萃,而作为副总的业绩显著突出。因而原本他是我的重点采访对象。

甚至,采访前我进行了构想:1、他应该描述于我他作为酿酒师的技能;2、他是怎样协助宁总主持着酿酒过程;3、他的履历和业绩。

然而遗憾的是,我没有找到他。因为繁重的工作使他不得脱身。

后来,我就只惋惜地看到了他传来的一份材料,虽说阅之材料一斑,可知崔海灝全豹。但和我想要知道的却相距甚远。只好摘录如下:

崔海灏,199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微生物系,在三井长期从事白酒酿造、大曲制作和窖泥配方等方面的研究。连续多年获得三井先进工作者、优秀干部称号。结合生产中的关键难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完成了多项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项目。带领技术团队利用各阶段的成果先后在《酿酒科技》、《酿酒》《中国酿造》等国内核心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先后获得“河北省食品行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全国食品行业科技创新卓越工作者”称号,发明专利一项,还获得了中国酒业协会2013年科学技术奖一项,中国食品工业协会2011年至2013年度科学技术奖一项。

他的主要业绩在于创新研发了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

一是搞了窖泥配方的研发:从土质、配料、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在窖泥土的选取上优选当地经过风化后的小红土,摊开晾晒1年经粉碎后备用;其次在配方上杜绝无机物质添加,只加入中高温大曲、豆粕、老窖泥、优质自产黄水、酒尾、底糟等有机物质;再次在窖泥的培养过程中,用处理的温水活制,入培养池密闭培养30天后加入大曲粉和酒尾等有机营养物质进行二次发酵,再经过30天后备用。该批窖泥于2010年应用,长期困扰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企业的窖池窖泥退化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每年仅窖泥培养成本就可节约270万元,后期可向待建的2个车间1000余口窖池进一步推广。二是搞了工艺的创新:在工艺上采用北方传统老五甑与南方跑窖相结合的老五甑小跑窖工艺,该工艺的创新不但使窖池的底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且又便于黄水的保存和舀取。好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窖池窖泥水分的挥发,使窖泥中的一些代谢废物随黄水舀出,充分体现了千年老窖万年糟的理想境界,使酒质的提高有了进一步保障。三是,楼房制曲工艺的突破:北方的楼房制曲一直是行业面临的难题,大多数企业不得不占用大量的土地建造数量众多的大曲培养平房,造成资金、土地的巨大浪费。为解决此难题,我们通过工艺调整、关键部位加装排风等设施进行科研攻关,经过2011-2013年三年的攻关,成功实现了中高温大曲楼房机械化制作的突破,并获得“2013年度河北省质量信得过班组”。经过以上窖泥、工艺、大曲等工艺的成功创新研发,解决了北方窖泥退化问题,使产品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越。

这份材料极为简略。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崔海颢和侯延臣、李泊生一起成为宁总领导下的栋梁。他的为人、技能和业绩写在员工们的心里。

本来,我要采访的还有国家高级酿酒师孟凡森、国家高级酿酒师王树江和品酒师张勇。然而原因所致,未能成行。写这个作品时,或许,他们正在研发中攻关;或许,正在繁忙中劳……然而我知道他们是三井技术群中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的存在,构成了三井集团显赫而令人瞩目的强大的技术实力。

在这个作品就要脱稿时,又一次,我想起了董事长祁建发的理念:“酿一品酒,做一品人,永远追求一流品质“;又一次想起了董事长的话:”三井是社会的,要向社会和群众负责。是员工的,要成为员工生活的依靠。“

是啊,三井的未来必更好。它在春夏中繁荣,在秋冬中鼎盛。久久地,我祝福着。


联系客服